专业研修
为教师谋幸福 为学生谋永福
发布日期:2021-11-08 浏览次数:1494
2021年10月25日- 10月31日,华中师范大学培训中心举办的2021年度合肥市学校教科研人员专题研修班在庐江金孔雀旅游度假村顺利进行。9位专家的讲座报告,让来自全市的学员们受益匪浅,感受良多,很多学员表示此项培训对教科研工作的开展有着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
在一周时间里,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洪劬颉的《基础教育未来走向及基本经验》、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研究室主任王飞的《教科研课题结题要求与成果表达》、宁波市教科所特聘研究员纪勇的《教科研课题申报技巧》、武汉市教科院研究员华林飞的《以有效的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合肥师范学院教授沈南山的《教科研课题的选题与论证》、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田友谊的《教科研课题研究方案设计与案例分析》、合肥师范学院教授万家练的《教科研论文的撰写设计》、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王磊的《课题研究中调查问卷的设计和数据分析》、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伟的《教育科研中的问题发现、视角选择与创新路径》等报告既高屋建瓴,富有真知灼见,又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使学员们对如何做好教科研课题申报与结题工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教科研论文,在流程、方法和技巧等方面有了深入的了解,收获了更多更新的认识,对今后扎实做好学校教科研课题研究增添了信心和底气。
一、培教研能力,为教师谋幸福。
沈南山教授在报告中用醒目的字体和期许的口吻勉励全体参训者:“申报课题是您真正科研之路的开始,是您走向专家学者型教师的必由之路。”万家练教授也说:“真正的名师要有自己的‘声音’,这‘声音’就是指教师在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想或教学主张,而这些正是需要通过写作来提升和传播的。没有文章,思想就行不远。倘若你只能上课,成不了教育家,就是100节课1000节课也不行,一定要有理论构建,要有著述,形成自己独特的东西。那些活跃在教坛上的名师们哪一个不是著述等身?”我完全赞同两位教授的观点。放眼当今中国,历数教育名家,特别是中学名师,有哪一位不是既教又研,从申报课题搞研究开始,走上教育科研之路并取得丰硕成果的?
身在基层,常听有些教师说,教学任务重,升学压力大,哪有时间和心事做课题?况且做课题是大学教授们的事,我们哪有那个本事?分析和归纳起来就是两条:一是无心做课题,二是无力做课题。这固然是实情,但有没有破解之道呢?
重点方法一:引领激励——破解“无心做课题”。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校长的建议中提到:“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快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苦差,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教师积极投身于教科研工作,用研究的态度去工作,把工作当成研究的对象,在思考研究的过程中,一定会获得工作的乐趣和成功的感受。可以说,教师积极从事教科研活动,就是促进自身成长和专业发展的幸福之路。作为学校具体负责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管理人员,我们不仅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做课题研究的实践者,更要做课题研究的示范者,循循善诱润物有声地把教师引领到做课题研究的幸福之路上,让他们早日体会到投身课题研究的幸福感。
重点方法二:解惑传经——破解“无力做课题”。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当下,身为教科研管理者,我们一定要认真履行教科研管理职责,组织好各项教科研活动,引领老师们走向教科研的幸福之路。同时积极创建机制,搭建平台,开设讲座,把做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技巧,特别是把这次参训获得的有关知识和技巧传授给教师,引导更多的教师投身课题研究,培训教师学会课题研究,激励教师做好课题研究,让教师尝到做课题研究的甜头和收获结题成果的成就感,从而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智慧型”教师转变,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核心竞争力, 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尽可能多地培养专家学者型教师。
二、促学校发展,为学生谋永福。
纪勇老师在讲座中说:“要办名校,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必须积极引导和动员老师做课题研究。”这的确是经验之谈。没有课题研究的学校,就谈不上什么名校。凡是名校,课题研究必是强项。因为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发展具有先导作用,不但能促进学科老师的专业成长,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 而且能够促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2019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指出:“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要想有效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培养创新型人才,走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道路是行之有效的最佳方法。抓好课题研究工作,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使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如虎添翼, 而且能使学校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美誉度不断提升。
实践证明,做好教科研课题研究,是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成功之路,是为学生谋永福的必由之路。进入新时代,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面对教研工作还存在的机构体系不完善、教研队伍不健全、教研方式不科学、条件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合肥一六八中学东校区将以此次参训为契机,把培训的收获带回学校分享给老师们,引导教师积极开展项目研究和行动研究,努力开创学校教科研新局面,为教师谋幸福,为学生谋永福。
教科室 供稿:黎剑飞 审稿:丁家海 编辑:张娟
- 上一篇:做一颗语文追梦路上的种子
- 下一篇:名师引领展风采 种子教师共成长